中新网山西新闻9月23日电 秋意渐浓的山西武乡县丰州镇兴盛垴村,一场“温暖革命”正在这个红色革命圣地悄然上演。多功能自循环供热装置在驻村工作点、小米文化博物馆、蔬菜大棚和民宿正式投入使用,为老区人民带来绿色供暖新体验。
9月18日,武乡县兴盛垴村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原《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秘书处亚太协调处处长、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杨有林一行来到这个山西革命老区,考察调研中国专利“多功能自循环供热装置”的推广情况。
在这场由武乡县惠民温暖供热安装有限公司与兴盛垴村委会携手推动的“温暖革命”中,这种创新供暖装置正从兴盛垴村走向武乡县的每一个村庄,让老区人民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
创新科技破解农村供暖难题
多功能自循环供热装置是山西太行山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团队的创新成果。该技术是在1989年国家专利“太阳能塑料大棚”的基础上研发改进而成,于2024年10月30日获得国家专利认证。这项专利产品首次采用仿生学原理,实现水气共存高温低压,完成了单组暖气自循环供热。在供暖的同时,还能自动净化过滤室内空气,显著改善空气质量,有效解决了北方地区供暖前后因天气变化导致的冷暖不均问题。
实测数据显示,该装置十柱型暖气片调至70度时,相当于传统供热20柱型的暖气;调至95度时,接近30柱暖气片的供热效果,大大提升了供热效率。一个月电费150元,却能提供稳定的供暖服务。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与传统供暖方式相比,新装置大幅降低了使用成本。一般农村五间房,传统供暖需要8-9组暖气及管道附件,初装成本需数万元,而使用该多功能自循环供热装置后,成本降至千元左右,且维护运营费几乎为零,电费只需要几百元,产品还实现了智能化远程遥控。
太行山能源集团市场部负责人张海荣说:“该产品在全省推广过程中,电网不需要改造,变压器无需升级,还可为风电、光电就地解决消纳问题。”
创新模式助力绿色发展
太行山能源集团采用与国内大型暖气片制造企业外协合作的生产方式,避免了重复投资建厂,节约了资源,减少了运输环节,降低了成本。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救活了外协加工企业,增加了税收,还解决了工人就业问题。
武乡县惠民温暖供热服务有限公司正在全省推广“科技创新、市场创新、服务创新”的三创模式。村村服务中心的建立,解决了农村几百年来因居住分散难以实现集中供暖的难题。
武乡县惠民温暖供热安装公司董事长李美凤表示:“通过这款产品走进兴盛垴村,公司争取在供暖前把武乡县每个村的服务中心建立起来,把武乡的工作做好做扎实。”公司总经理殷仲菲表示:“我们希望把多功能自循环供热装置,温暖每一户农民,在供暖前村村有体验服务中心,让老百姓的冬天不那么难熬。”
专家认可与老区情怀
原《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秘书处亚太协调处处长、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杨有林表示:“联合国高度重视全球冷暖问题,虽然荒漠化治理多年来取得了很好成效,但农村烧柴现象仍然普遍。这个设备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浪费,是项很好的创新。”
武乡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李国珍动情地说:“多年来我一直心系武乡县人民,虽然很多年前解决了县城居民的取暖问题,但一直苦无良策解决村里农民的供暖问题,这个供暖装置终于解决了我的心头大事。”
多功能自循环供热装置将从兴盛垴村起步,逐步推广到武乡县的每一个村庄。这场“温暖革命”不仅让老区人民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更助力武乡打造低碳、环保、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县。
这个冬天,武乡县丰州镇兴盛垴村的居民将告别传统的取暖方式,迎来绿色、低碳、环保的新生活。随着多功能自循环供热装置的推广使用,革命老区武乡正在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让老区人民在温暖中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完)(王权 赵全磊 杨倩)